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是一种全球贸易重要的经济作物,质嫩味美,营养丰富,被誉为“蔬菜之王”。然而,我国各地芦笋产区常常受到茎枯病发生与蔓延的威胁,轻时植株零星枯死,产量减少;重时全田毁灭,产量绝收。芦笋茎枯病是由天门冬拟茎点霉(Phmopsis asparagi)引起的真菌病害,俗称为芦笋的癌症,严重制约着我国芦笋产业发展。目前国内外天门冬拟茎点霉与芦笋生物学互作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
在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下,省农科院蔬菜花卉所芦笋团队针对天门冬拟茎点霉与芦笋生物学互作致病机制不明,通过对病原菌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测序分析,以及运用基因敲除技术,首次筛选出3个芦笋茎枯病菌致病相关效应蛋白基因LysM,并对其中PaLDP3基因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PaLDP3基因敲除突变体致病力相比野生型显著下降,致病侵染菌丝生长受阻;茎枯病菌与芦笋的生物学互作过程中,PaLdp3蛋白通过与芦笋候选受体蛋白CEBiP竞争结合几丁质,进而抑制由几丁质诱导的寄主抗病免疫反应。本项目研究初步阐明了天门冬拟茎点霉与芦笋生物学互作致病一种可能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寻找杀菌剂的潜在分子靶标与新型杀菌剂研制。
项目共完成科技报告1份;申请发明专利3件,已获授权1件;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论文3篇;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完成了计划任务书各项研究内容,达到了预期目标,已通过结题验收。

图1 芦笋茎枯病田间危害症状

图2 芦笋茎枯病菌候选效应蛋白对致病的影响分析